五「覺」革命

五「覺」革命



作者:李淳
    (一)古往今來
     以前皇子哥兒,「目之所見金燦玉潤,口之所嘗山珍海味,耳之所聞簫吟笙歌,身之所受綾羅裘裝。」
    這些都是身處水深火熱的老百姓們無法想像的,他們的最高理想只是盼著能吃上餃子,聞上高粱酒美味,不要看到自家的雞耷拉著腦袋或者聽到孩子飢餓的哭聲,如果手裡有多餘的幾個銅板,便覺此生無悔矣!
     工業時代的人也恐怕不會知道網絡寵兒眼前會是血紅的屏幕和醜陋的MM,耳邊是說唱式的搖滾以及脫口秀,口中咬著十二月的西瓜、雙匯清真的火腿腸,聞著垃圾味或者法國的香水,手摩挲著鍵盤,當然還經常揚起手中的信用卡。進步和落後,奢華和貧困在共同的五官下卻沒有截然斷骨,而如影隨形,誰能說某種程度和狀態下的進步,它不是意味著人類可笑的落後。然而如何在色彩紛呈,雜亂的感官世界下理智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效用,接納、理解、通融世界,恐怕值得思考。
    (二)來者不拒
     視、聽、嗅、味、觸覺都有它出色的人或物來論證它們無以倫比的價值和優越。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的光明》充分表述了視覺的可貴及可塑性。盲人的故事一次次撼擊著人們脆弱的心壁。中華兒女尤其以「見」為上,「見識見識」是先有「見」才有「識」。「見多識廣」是中國人讚揚人的最佳措辭。中國人有「百聞不如一見」的古語,也有「先睹為快」的感歎;有「眼不見為淨」的告戒,也有「眼動手不動」的提醒。眼前所有的景象通過視覺系統的處理,內化成自己的感覺和意念。「多聽少說」是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聽得最多的勸言。大家都有「耳邊風」的故事,也有「如雷慣耳」的經歷;有「雨打芭蕉」的熨貼的記憶,也有市井喧鬧的心煩意亂;有雞鳴犬吠的田園回憶,也有淒厲哭聲下的心驚肉跳;有聞風四方的瀟灑,也有捕捉每個聲音的細緻入微。《口技者》一文中那個惟妙惟肖的模仿各種聲音的藝人,其口中出來
    的一切是聽覺的集大成者。「聆聽別人」成為人文氣息極為濃厚的建議和提醒。狗的鼻子成為人類有力的工具那一天起,就是人們將嗅覺提上議事日程的那一天。「政治嗅覺」一詞更是大大提高了嗅覺的社會地位。嗅覺,奇妙地告知愛人已然來到身後,神奇地下載了家特殊的味道,並奇妙地揭開生活任何的不安,不妥或不善的罪證。感冒時,鼻塞是它向人們的健康討價還價的最有力的尺碼。在花香和汗臭間,盲目和清醒的人群在挪步。
     沈宏非將味覺享受推上頂峰,並生動有趣地為美食正名。雖然飲料和酒已不再是喝「味」覺而喝「感」覺,五穀雜糧,青菜魚肉仍在味蕾的調度下滿足著人的精神,讓味覺驕傲的張揚著。品嚐味道與品嚐生活有機相連。小炒也好,清蒸也罷,先聽聽味覺的意見。
    觸覺主要被賦予和定義在手上。有形的接觸要麼讓人就事論事,要麼讓人浮想聯翩,無形的諸如「Wisdom in the hand is better than money in the hand。」記得高中時,為了教鄰居一個小盲童一首詩,學了一個多月的盲文,沒料到一個星期後幾乎忘光。終於明白,觸覺的真正提升需要眼閒和心靜。
    (三)拒絕平庸
     五覺靈敏是一個人最幸福的事情,耳慧目聰是對老年人健康的最佳說明。讓五覺豐富又高雅,遠離庸俗是生活一門哲學。充分動用五官,別讓慾望萎縮,發揮五官最大潛能,增加感性知識。迴避喧囂,耳畔流動著家人溫馨、真切的叮囑,師長語重心長的話語,有音樂和風聲伴
    你走過長夜,眼前的食物清淡有味,跟剛剛看過的書一樣。藝術畫跟花壇前的那支鬱金香一樣不能碰,還好有朋自遠方來,讓你緊抱著他,雙手不至於空懸,這時風輕輕捎來了雞蛋果特有的成熟的香味,生活美得另人心醉了……

星座分析
星座百科
星座查詢
免費取名